嘉兴:携手迈进新时代

6/19/18杭州日报

摘要: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嘉兴和杭州,两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城市隔江相望。

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嘉兴和杭州,两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城市隔江相望。

11年前,一个无形的圈将两地连在了一起。杭州都市圈发展的八年时间里,杭嘉两地在交通、经济、人才、医疗等多个方面相互促进,涌成一股大浪,推动两地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交通便捷  杭嘉同城

2010年10月26日,和谐号”高速动车组从杭州站疾驰驶向桐乡站。自此,嘉兴桐乡快步进入“半小时交通圈”,加速了桐乡与杭州的交流,桐乡率先享受到与杭州的同城效应。

11年间,嘉兴的都市圈交通建设不断提速,不断刷新着到杭州的最短时间记录。

钱江通道及接线工程北起嘉兴海宁盐官镇,再由南穿越萧山江东工业园区至绍兴县齐贤镇连接杭绍甬高速。

2014年04月,钱江通道及接线工程正式开通运营,大大缩短杭州湾两岸的时空距离,进一步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2013年7月19日,世界上最长、最宽的多塔斜拉桥,嘉绍大桥建成通车,将沪杭高速公路、乍嘉苏高速公路、杭浦高速公路、杭甬高速公路和上三高速公路等连接起来,为杭州都市圈再增加了一条交通大动脉。

嘉绍大桥的通车,海宁尖山交通“末端”摇身变“通途”,到上海港、宁波港、乍浦港等港口,虹桥、浦东、萧山等机场的时间都大幅缩短,海宁的区位优势不断提升也全面进入了“大桥经济时代”。

更令人兴奋的是,杭州的地铁也将通往嘉兴,嘉杭两地真正实现无缝对接。

20117年1月,杭州至海宁的城际铁路正式开工建设,敢为人先的海宁人在杭州都市圈结点城市中,将率先走向了城铁时代。杭海城铁开通,将杭海两地同城的日子已经正式写进了“发车”的时刻表,海宁人已然迈向“钱塘江时代”的潮头。

此外,嘉兴各地的公路建设也马不停蹄。2010年,双向四车道的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练杭桐乡段)建成通车,途经乌镇、河山、石门、洲泉四镇,成为桐乡连杭的第二条高速公路,为桐乡接轨杭州都市经济圈提供了更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嘉兴各地不断加强与杭州多种方式的交通联系,比如桐乡与杭州的联系通道就包括了沪杭高速、申嘉湖杭高速(练杭高速)、杭州第二绕城高速、沪杭高铁、320国道和S328(01 省道)等多条路上联系通道,以及京杭运河、京杭运河二通道和杭平申线等水上联系通道。

而桐乡也在规划新增沪杭城际铁路及杭桐城际轨道,加强桐乡与杭州的客运联系。

杭州都市经济圈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编制大纲,其规划建设的“杭州三环”将海宁等囊括其中,嘉兴将成为都市圈内联通上海与杭州的枢纽。

目前,嘉兴已构建了公路、铁路、城际铁路在内的都市圈立体化交通格局,不断拉近两地的距离,基本实现嘉杭同城。

产业承接人才互流

2007年,在海宁的西部,一块区域面积180平方公里的地方,承担着接轨杭州的桥头堡重任。这片名为连杭经济区的地方,拥有33公里的接壤杭州连接线,成为嘉兴在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先行区和杭迁企业的承载地。

目前,该地已引入西子重工、娃哈哈等杭迁企业200多家,拥有八成以上住户都是杭州人的小区,以及八成以上的杭迁企业。

海宁市连杭经济区组建于2007年3月,区域面积达到180平方公里,人口20多万,将与杭州接壤的33公里连接线,统一成为接轨杭州的桥头堡,成为杭州都市圈内区域合作的典范。

2016年,海宁与余杭签订区域战略合作开发协议,在许村镇西部,西面紧临杭州市余杭区临平城区,合作开发206.28公顷的土地,将海宁与杭州深度合作推上更高的层次。

桐乡也不甘落后,着力打造桐乡经济开发区先进装备材料制造基地、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濮院国家级特色小镇三大特色产业平台,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新技术材料产业、服装纺织时尚产业、互联网电子信息产业、高端现代服务业等5大特色产业,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刮目相看”的新景象。以全新的姿态来承接杭州产业转移。

杭州来桐投资项目涉及生物工程、电子电器、五金机械、设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类,对桐乡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桐乡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进一步找准桐乡发展的定位,努力把桐乡打造成为杭州湾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城市。

目前,桐乡正全力打造乌镇大道科创集聚区。乌镇大道科创集聚区按“一轴、两核、三区”规划布局,规划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一轴”为总长30公里的乌镇大道,“两核”为乌镇核心和高桥核心,“三区”为互联网产业区、时尚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智能制造产业区三大功能区。

桐乡作为G60沪嘉杭科创走廊,沪杭“两核”之间的重要节点,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

凭借境内G60沪杭高速、沪杭高铁以及规划中的沪杭城铁等交通网络,桐乡将在G60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充分共享区域内科创要素,高起点谋划高铁新城建设,大力引进国际国内一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精英人才,努力打造具有强大承载力、辐射力、竞争力的科教创新高地,形成有效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孵化器和新引擎。


民生下沉 资源互通

杭州都市圈的建设与发展,最终目的是惠及当地的居民。

2009年6月在杭州都市圈第三次市长联席会议上,杭州市政府与嘉兴市政府共同宣布正式启动杭州市与嘉兴市公交互通互用工程,至此市民可在两城四地轻松换乘公交车。

杭嘉公交卡互通互用工程不仅大大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也为整个都市圈乃至全省市民卡全面对接、互通互用起到了积极的探索与示范作用。 

医疗资源的下沉,让嘉兴多地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省城名医。平湖市第一医院与浙江医院,海宁市中医院与浙江省省立同德医院,海宁市第三医院与浙江省人民医院的全方位委托管理、桐乡市人民政府与浙江省人民医院签订医疗战略合作关系,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浙江省人民医院的托管医院。

医疗资源不断下沉的同时,杭州的教育资源也在涌入嘉兴。

去年9月,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迎来了新一届学生,浙大海宁国际校区今年共招生397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143名、本科生234名,学校本硕博层次齐全、生源结构国际化的办学格局日渐成型。

包括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在内的名校已经入驻鹃湖。世界知名高等学府间所形成的朋友圈,所带来的信息技术、大健康、新材料“三驾马车”,将成为未来海宁产业升级的创新加速器。

在此之前,浙江传媒大学、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等杭州高校接连落入嘉兴,不仅增强嘉兴的教育实力,也为当地输送了大量人才。

浙江最大最美的世界名品购物折扣公园——百联奥特莱斯落户海宁连杭经济区,不仅方便了当地居民购物,也吸引了一大批杭州本地居民前来。

此外,海宁连杭经济区还用上了杭州的自来水、天然气、0571的市区电话和数字电视。

通过实施接轨杭州民生工程,从交通、购物,到学校直至医疗保险,杭州和嘉兴的百姓已初步形成“交叉式”的生活方式。

更让嘉兴人民欣喜的是,嘉兴人将喝上来自千岛的水。

2018年2月1日上午,嘉兴市域外配水工程正式开工。工程设计配水规模2.3亿立方米/年,通过输水隧洞、管道、泵站将千岛湖原水输送至嘉兴市各受水点。

一条京杭大运河承载了嘉兴与杭州共同的记忆。一勺钱塘江水则见证了嘉兴融入杭州都市圈的辉煌历程。


24小时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