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二届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论坛在绍兴嵊州举行。长三角三省一市共同发布的《长三角开发区营商环境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引起全场关注。
“开发区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而长三角开发区是改善营商环境的主力军。”中国开发区协会秘书长、京津冀开发区创新发展联盟常务副主席关嵘表示,希望通过先行先试、优势互补推动长三角地区开发区之间创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贡献“长三角经验”。
一套标准 制定开发区营商环境建设指南
据了解,《标准》中,一级指标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分别就企业支持设施和成长举措、人才发展设施和服务举措、产业集聚设施和扶持措施等进行明确的界定,并对长三角开发区营商环境建设提出98项具体要求,旨在促进园区标准一体化建设。
“营商环境是开发区的根本,要为产业、企业和人才提供全方位的优质发展环境。”谈及制定《标准》的初衷,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秘书长、礼森(中国)产业园区智库执行总裁杜玉虎认为,以往对于营商环境的评价体系很多,但是没有一套完全适用于开发区层面的评价标准。因此,编制一套面向开发区且具有普适性的标准势在必行。
要完成一套长三角各开发区对标先进,建设优质营商环境的建设指南,绝非易事。而该《标准》提取了长三角各开发区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以浙江为例,服务企业实行首问负责制,设立产业发展、上市并购和股权投资基金等,均是源自‘最多跑一次’改革、‘凤凰行动’计划等经验。” 杜玉虎告诉记者。
接下来,通过开展长三角各省(市)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研究,对比各省市对于开发区综合评价的导向和特色,一个面向全长三角范围开发区的综合评价体系将被编制。“我们将适时以联盟的形式发布长三角开发区营商环境指数的研究报告,进一步推动标准落地。”杜玉虎表示。
一个联盟 构建长三角开发区发展新格局
记者了解到,在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论坛上,上海临港集团与嵊州市人民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嵊州经济开发区成为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的新成员。
论坛前一天,新华社发布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举办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论坛,正可谓恰逢其时、恰乘其势。” 嵊州市委书记徐建役表示,将嵊州经济开发区纳入理事成员单位,促成嵊州市和临港集团的合作,对于嵊州加快全面接轨长三角一体化,深入参与长三角产业协作,对于嵊州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发挥产业基础、空间土地等优势,承接溢出产业和转移产业以提升能级,做强平台,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记者了解到,长三角开发区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基地网络建设正如火如荼。为促进产业要素跨省域分布,推动形成长三角产业垂直一体化,目前已初步形成上海临港集团(及漕河泾)、宁波慈溪、市北高薪(南通)科技城等多个合作试点基地。2019年6月,上海临港集团与慈溪市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目标建设新能源汽车供应链产业园。
“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要进一步发挥组织优势,开展常态化的产业合作、项目对接、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服务和行业研究。”浙江省商务厅副厅长房立群表示,其中浙江开发区要抓住长三角开发区一体化协同发展机遇,探索一体化发展带动高质量发展的通道。“要落实开发区创新整合提升,打造高能级平台。同时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打造统一规划、统一招商、产业集群的大平台为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小区域割裂造成的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地发掘我省开发区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