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打出产业链协同发展“组合拳”

5/20/20杭州日报

“生产链条的全速运转,靠的是每一个齿轮的顺畅转动,我们一直在竭尽全力帮企业‘拉一把’。”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郑银华表示,在政府部门的助力下,各企业正将各自优势转变为共同的优势,与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一起打出“组合拳”。

上海张江(衢州)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基地。

受疫情影响,各行各业供应链、产业链面临应急大考。面对赌点难点,如何让人畅其行、货畅其流,整个“链条”更加顺畅运行?

记者近日走访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发现,园区内各家企业生产运线转不停,一派繁忙景象。

“生产链条的全速运转,靠的是每一个齿轮的顺畅转动,我们一直在竭尽全力帮企业‘拉一把’。”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党工委委员郑银华表示,在政府部门的助力下,各企业正将各自优势转变为共同的优势,与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一起打出“组合拳”。

借力“外脑” 补齐创新短板

最近,在浙江康德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荣权的办公室,来自上海的电话不断。他告诉记者,集团在上海张江研发公司研发的新药刚刚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像康德这样的生物医药企业将研发中心布局在长三角并非偶然。“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龙头,上海生物医药类的科研院所、研发机构、大型实验装置多,如果能借上海的‘力’,那我们在科创这块的短板就能很大程度给补上。”冯荣权说。

为了弥补衢州高端人才、生物医药基础薄弱等先天不足,2013年底,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另辟蹊径,租用了上海张江核心区域6000余平方米,成立了“科创飞地”——上海张江(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基地。

“以前,我们只能依靠企业内部技术人员,大型精密仪器也很欠缺,新药的研发很难推进。”冯荣权告诉记者,2014年,企业出资在上海张江(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基地成立了创新研发平台。现在,企业已完全实现了“研发在张江,生产在衢州”的发展模式。

目前,上海张江(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基地一共有11家生物医药企业入驻,都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正全力开发国际前沿生物医药项目。

在冯荣权看来,新药研发的进展离不开长三角地区政策协同的不断推进。2018年5月,苏浙沪签订了药品检查机构区域协作备忘录,可以通过合同生产CMO来加速新药研发和上市进程。三地的检查结果、标准手续都可以统一,形成协同监管,产业链上下游可以更好地安排业务。“从研发到落地,整个过程顺畅多了。”

眼下,上海张江(衢州)生物医药孵化基地传来好消息,康德的创新研发平台——浙江柏拉阿图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慢性乙型肝炎新药PA1010片,成功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新增的临床试验默示许可,标志着该药正式进入临床试验。这也是柏拉阿图获许进入临床试验的第一款新药。

打通上下游 企业齐步走

由于工厂在衢州,公司生产的药物、医疗器械所需的原材料和包装材料主要靠外购,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企业60%位于长三角,康德在紧急复工生产初期却也碰到了难题。“物流对我们影响很大,工厂的原材料储存量不多,至少有5家外地上游供应商需要协调,而库存一旦用完,后续原材料跟不上来,我们的生产链随时会断裂。”冯荣权说。

转机的出现来源于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的协同与合作,一体化早已与疫情联防联控、企业复工复产融为一体。疫情期间,因为长三角在供应保障、恢复生产人员和物资通行上的便利措施,以及各地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的信息实时共享,车辆通行和货物往来越来越顺畅。

发挥大企业的辐射作用,政府出面协调,带动上下游配套的中小企业同步复工复产。近几个月来,在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包括康德在内的不少企业都成为了政府“拉一把”的对象。

“产品终于不再积压了,目前各生产装置都已正常运行,这要感谢园区的帮助。”最近一段时间,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高新园区的中天东方氟硅材料有限公司,正源源不断地向下游企业运输原材料,董事长邵向东长舒了一口气。

为了帮助解决园区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受阻问题,集聚区迅速成立15个网格小组,绘制“产业链复工复产作战图”,对中天东方的所有下游企业进行全面梳理。最终共梳理出11家,每家企业都有对应的网格员,一一走访后,再进行点对点帮扶。

得知下游企业普遍因为工人没到岗未能开工的情况,园区又组织开通了3批次复工人员专列和15辆专车,帮助来自省外多地共878名员工顺利返岗,帮助企业复工。目前,区内的57家氟硅企业已全部复工。

衢州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月初,衢州市便利用钉钉平台,开发了“政企通”。其中专设了“复工复产驾驶舱”,利用电力、交通、经信等行业数据,建立数据模型分析,动态监测上游龙头企业复工复产指数,实时掌握复工复产情况,有针对性地落实帮扶措施。“2月19日,全市10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了100%复工,带动上下游近千家配套企业同步复工复产。”


24小时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