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滨海新区打造长三角高能级战略发展平台

5/25/20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企业愈发紧密。在绍兴,以大平台吸引大产业,推动开发区整合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不曾停歇。

嘉绍大桥。滨海新区管委会供图

天际汽车绍兴匠心智造工厂。通讯员 章斌 摄

滨海新区生命健康产业科技园。通讯员 章斌 摄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企业愈发紧密。在绍兴,以大平台吸引大产业,推动开发区整合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不曾停歇。

日前,去年11月成立的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和复旦科技园创新(浙江)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沪绍两地科技协同创新开启新篇章。

“以‘建链、强链、补链’为导向,加快对接长三角地区的高端要素及产业资源。”滨海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滨海新区正着力推动现代医药、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高端产业集聚,向打造“长三角高能级战略发展平台”的目标全速迈进。

打通“肠梗阻”

跨区域工作网,加速企业“复苏”

2月份,位于滨海新区的歌礼药业(浙江)有限公司作为一家研发驱动型创新生物科技企业,启动多个临床试验,寻找治疗新冠肺炎的有效方案。

“公司专注于抗病毒等治疗领域,目前拥有治疗艾滋病、丙肝、乙肝和NASH等14个商业化和在研产品。试验中,我们希望将自主研发的三个不同的新药无偿提供给浙江和南昌、武汉等地的医生,助力抗击疫情。” 企业事务部总监陆军告诉记者。

然而,春节前后,各地不断强化的交通管控、工厂停摆等不利因素,原料运入和产品外运一度按下“暂停键”。

面对困难,政府部门及时“出手”,为企业打通制约创新药临床试验的“肠梗阻”,一件件“弹药”被紧急输送到各城市的抗疫一线。

陆军介绍,目前,该企业生产的拉维达韦原料药和制剂已通过国家药审中心的技术审评,并于3月16日被批准进行生产现场核查。“获批上市后,将为丙肝患者带来治愈福音。”

“产业布局上,公司总部在杭州,生产基地在绍兴,新药研发中心在绍兴和杭州,临床研究中心在上海,目前已构筑起集研发、生产、商业化的全产业链一体化平台,抗风险能力显著提升。”陆军说。

布局“供应链”

一体化新变迁,赋能产业发展

不只是医药板块,滨海新区的更多重量级产业项目正迈入发展加速期。

走进天际汽车绍兴匠心智造工厂总装车间,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目前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天际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生产副总裁刘亚军向记者透露。

2017年,天际汽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个生产基地落户绍兴,标志着绍兴汽车产业实现整车制造新突破。

“天际汽车是新能源整车制造企业,在杭州、上海、宁波等长三角城市已拥有150多家零部件供应商。目前,根据第二天的生产计划,我们在一天内便可完成所需零配件的‘循环取货’,减少库存负担和资金压力。”在刘亚军看来,不断加速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以及各地互联互通的交通基建,为公司实现高效‘循环取货’提供了坚实基础。”

疫情影响下,汽车产业面临严峻考验,高端新能源品牌如何突围?记者了解到,在做“减法”压减成本、保障现金流的同时,天际还做起了修炼“内功”的“加法”。“在不断完善质量体系的同时,我们注重人才孵化,以一线班组长的标准对每个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企业“软实力”,为市场回暖做好准备。”刘亚军说。

培育“产业链”

高能级平台,构建“共融”格局

“疫情如同一块试金石,短时间内就能测出一座城市制造业的成色。”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新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明文彪表示。

数据显示,一季度,滨海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虽然同比下降2.9%,但其降幅小于绍兴全市平均0.7个百分点。此外,集成电路和现代医药两大新兴产业逆势增长,带动工业整体回升。其中,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9.1%;振德医疗、海圣医疗、欧尔赛斯等医用敷料和医疗器械企业产值增速均达50%以上。

持续释放的诸多利好,引来纷至沓来的重大项目。据了解,为培育壮大高端生物医药新产业平台,今年以来,滨海新区已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20.32亿元;落地项目9个,总投资10.32亿元;在谈重点项目22个,总投资91.5亿元。

“滨海新区是绍兴市全面融入大湾区的主阵地,是承接上海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推进杭绍甬一体化的先行区。”绍兴滨海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陈关正表示,目前,从上海引进的越海百奥、德琪医药等生物医药项目,复旦科技园绍兴创新项目均正式落户滨海新区,天际汽车的研发总部也位于上海。“以各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全方位、多层次的集群共融格局正在形成。”


24小时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