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黄山、衢州正式加入杭州都市圈。2019年8月,南京都市圈也宣布扩容, 大举深入苏南版图,把常州的溧阳市和金坛区划进圈内。紧接着,合肥都市圈官宣了新成员蚌埠,继续向皖北扩展。这一系列大动作背后,藏着怎样的都市圈发展密码?未来,这个越圈越大的都市圈将如何实现紧密的联系?
2016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范围包括江浙沪皖三省一市,空间格局规划为“一核五圈四带”。 其中“五圈”是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
今年以来,长三角都市圈的互动频频,大有谋变之势。今年1月,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圈内各市组织编制了《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4月21日,首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在苏州召开。近日,新一轮《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也宣布编制完成。
一边是积极谋划,一边是不断扩张的朋友圈。2018年10月,黄山、衢州正式加入杭州都市圈。2019年8月,南京都市圈也宣布扩容, 大举深入苏南版图,把常州的溧阳市和金坛区划进圈内。紧接着,合肥都市圈官宣了新成员蚌埠,继续向皖北扩展。
这一系列大动作背后,藏着怎样的都市圈发展密码?未来,这个越圈越大的都市圈将如何实现紧密的联系?
图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不断扩圈凭什么?交通是纽带
要说这五大圈内,体量最大的莫过于南京。南京都市圈之八城,苏皖各半,成员包括:镇江市、扬州市、淮安市、马鞍山市、滁州市、芜湖市、宣城市,总面积6.46万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近4万亿元。
凭什么南京都市圈能横跨两省,一举“拿下”安徽四市?从地图上看,南京和四市几乎都有接壤,仅一山一水之隔,但要真正接轨,交通才是先决条件。
马鞍山是南京最早“牵手”的伙伴,也是最先喊出“一体化”的长三角兄弟城市。今年4月,翘首以盼多年的宁马城际铁路,又迎来令人激动的消息——根据《长三角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宁马城际作为都市圈重点工程被纳入其中,这意味着两城将更加紧密地连通。
一条条路不断连通,为宁马同城化铺垫了无限可能。目前,南京与马鞍山的跨省城际公交已有8条,车程仅40分钟,坐高铁仅17分钟,未来还有更便捷的地铁。“我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南京。工作、看病、休闲,南京都是首选。”马鞍山市民这样说。
未来,南京想如何圈住安徽这些城市?从轨道上看便一目了然。目前,扬镇宁马铁路正在开工准备期,通车后,将纵贯小半个南京都市圈;宁宣黄高铁站正在规划中,南京将再度深入皖南;去年年底,滁宁城际铁路二期动工,并将亳蚌滁宁城际铁路纳入近期建设项目。
同样在“逐鹿”安徽的,还有杭州都市圈。2018年10月,杭州都市圈首次扩容,黄山是唯一的外省新成员。为什么黄山能够“入圈”?杭黄高铁便是其中关键。2018年底,杭黄高铁开通运营,黄山到杭州最快仅1小时26分。当下,万众瞩目的商合杭高铁通车在即,也为杭州都市圈再度“突进”安徽,提供了想象力。
图源:新华网
都市圈的向心力在哪?产业是支点
朋友圈越扩越大,但想要一体化发展,不能只靠“圈地”。要把松散的点聚在圆心,归根结底,考验的是城市的向心力。
在长三角区域,苏锡常是个特殊的都市圈。过去,苏锡常一直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经济实力耀眼。苏锡常都市圈虽成立多年,但身边有两大城市圈“夹击”:苏州和无锡被上海收入麾下,常州的一大半也被南京所虹吸。三市本是地缘相亲,却缺乏向心力,颇有越走越远的距离感。
想“撬动”城市圈发展,向心力的支点究竟在哪?这三座经济强市给出的答案是,产业协同。4月21日,首届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上,三市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制造业。会议提出,苏州、无锡制造业“底盘”很大,常州智造也是全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道风景线,三市有能力共同打造产业智造服务联盟,共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可预见的是,一个更具向心力的苏锡常正悄然启航。目前,三市已在联合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资源协同共享、区域产业发展机会协同互补等领域达成了广泛共识。去年,苏锡常以占江苏16%的国土面积和27%的人口,创造了全省40%的GDP,有了产业协同发展,这块“蛋糕”必将越做越大。
和苏锡常三市“齐头并进”不同,合肥都市圈从一开始,就画出明确的中心,“向心”来得更容易。《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中提出,都市圈以合肥为中心,打造合滁宁、合芜马、合淮、合六、合安宜产业发展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链融合发展。
同样是发展产业,合肥都市圈也有可借鉴之处。得益于科创与新兴产业的崛起,合肥近两年经济表现亮眼,如何使科创资源优势,辐射至整个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的做法是,在地理位置合适的地方,建造经济走廊、产业新城,与“中心”合肥遥相呼应,靠产业“互补”形成协同效应。
位于合肥正南35公里的舒城产业新城,近来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去年11月,总投资135亿元“AMOLED柔性显示触控模组与5G智能终端项目”(即“欧菲精卓光显产业基地”项目),落地安徽舒城产业新城,达产后年产值超200亿元。这是舒城产业新城引进的首个新型显示龙头项目,助力安徽打造千亿级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图源:浙江发布
提升同城化靠什么?公共服务是关键
铺设了铁轨、公路,建起了产业园、合作示范区,但要实现同城化,都市圈的眼界不应局限于此。
身在长三角经济高地,宁波都市圈似乎有些不起眼。单看经济体量,宁波、舟山、台州放一起,宁波都市圈或许不如其他几大圈,但在同城化发展的“赛道”上,宁波都市圈有着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想让人们有真正的“同城感”,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关键。近年来,得益于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宁波和舟山的往来愈发密切。目前,两地共有127家医院纳入省异地就医结算平台,2019年跨区结算达30万人次;推进教育数字资源互通,共享宁波智慧教育学习平台;联合推出“雪窦山—普陀山”“海上丝绸之路”等文化之旅。
未来,宁波都市圈还将在教育、医疗保障等领域,全面探索同城化。例如,三市将在联合办学、师资队伍等方面通力合作,建设镇海中学台州分校。此外,三市加强医疗保障同城化,推动医疗数据共享、医学检验结果互认,研究养老补贴异地结算机制。
在打造同城服务上,杭州都市圈无疑也是“优等生”之一。早在2016年,杭州都市圈的“一卡通”已经覆盖了绍兴、湖州,和嘉兴的市民卡也实现了互通互用。此外,“智慧医疗”“合作办医”的模式也遍布了都市圈的各个县市。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都市圈率先开展了信用体系一体化。去年12月,在杭州都市圈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杭嘉湖绍衢黄六城宣布共建个人诚信分互查互认的机制。打个比方,今后杭州市民想在黄山开办企业、申请信用贷款,当地信用部门可一键查询信用记录,大大缩减了审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