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打造新时代“名士之乡”人才高地

7/14/20杭州日报

今年3月,在湖北各城市“解封”时,第一辆开进湖北潜江的就业大巴来自绍兴;第一辆到恩施接人的就业专列来自绍兴;在武汉“解封重启”时,绍兴又开出全国首趟“人才专列”入武汉,举办绍兴—武汉高校毕业生对接系列活动……

第二届绍兴人力资源发展大会现场。

海智汇绍兴国际人才创业创新服务中心。

“45913名大学生流入绍兴。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引进数已接近去年全年引进总数。”今年上半年,尽管疫情对创业和就业都产生了不利影响,但绍兴却在招引人才方面交了一份“高分答卷”。

今年3月,在湖北各城市“解封”时,第一辆开进湖北潜江的就业大巴来自绍兴;第一辆到恩施接人的就业专列来自绍兴;在武汉“解封重启”时,绍兴又开出全国首趟“人才专列”入武汉,举办绍兴—武汉高校毕业生对接系列活动……

“奔跑在长三角一体化征程中的绍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也更能成就人才。”绍兴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徐晓光表示。

开通引才“专列”,“走出去”引才的企业越来越多

“仅从绍兴人口流动总数上看,出入不大,但这几年大学生流入增幅明显。这一现象背后正是目前绍兴产业转型升级的印证,也能说明绍兴的人口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徐晓光介绍,除了人才净流入,这几年人才工作推进也顺畅多了,“究其根本,还是绍兴经济转型到时候了,对人才需求激增。”

以前,大家去外地招人的热情都不高,但这两年,招才引智“春秋专列”的报名十分火爆。

2018年,绍兴开出第一趟引才“春季专列”。当年“秋季专列”发出时,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亲自带队,深入全国5个片区、10个城市、60多所高校招才引智。

“去年范围扩大了,全国有7大片区,31个城市,300所高校,‘秋季专列’还到了英国、德国、西班牙等7个境外站点,不少我们都参加了。”中科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是最早搭乘引才“专列”的企业之一,该公司董事长王苗庆谈起引才“专列”,打开了话匣子。

三年下来,像中科通信一样愿意“走出去”引才的企业越来越多,每趟引才“专列”参与的企业都超2000家。

而对企业来说,疫情最困难的时候也是储备人才的最好时机。绍兴市各级政府部门帮企业理了思路,不仅给人才招引政策加码,入企宣传的脚步也跑得更勤了。

驻企服务员暖心服务,人才企业与政府零距离沟通

谈到绍兴招引人才,避不开的话题是怎么在“融杭联甬”中突显自己的优势。

“政策上,至少要和杭州、宁波看齐,杭绍甬一体化,人才政策我们也要达到同等水平。”徐晓光说。

疫情期间,绍兴深化“三驻三服务”,从涉企部门中选派7694名机关干部担任驻企服务员,及时收集企业困难需求,帮助协调解决防护物资紧缺、原材料和产品运输不畅、配套企业未开工、用工难等问题,并对全市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实现覆盖。

在绍兴,人才与政府间沟通及时,关系密切。有多密切?用德琪(浙江)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单波的话说,“我们之间更像是朋友,比如滨海新区管委会在选择招引医药企业入园前,会来向我们打听企业状况,这不就是朋友间的相处么?”不仅帮忙考察企业,德琪医药还把绍兴推荐给了行业内的朋友。2018年4月,德琪医药牵线引荐的上海张江创新药企劲方药业落户滨海。2019年8月,劲方药业又推荐了上海张江高科技企业轶诺药业入驻滨海。

“来了绍兴之后,我们只要专心攻技术就行,别的都交给政府,联系驻企服务员。”绍兴拓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一鸣说。

拓邦电子是首批绍兴“海内外英才计划”招引而来的企业,在复工初期,面临着员工返岗困难的问题,驻企服务员第一时间把名单收集报给市政府,由市政府的就业大巴把员工接回。

“在绍兴,企业与政府配合得很好,有些事政府替你做,效果是不一样的,能让人看到政府对人才的态度,能看到在这里是有好的环境和发展的,企业可以借力聚人谋发展。”李一鸣坦言。

据全国工商联最新发布的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报告显示,绍兴城市营商环境满意度位列全国第5位(前四位分别是杭州、深圳、宁波、南京)。

完善创业投融资体系

打造新时代“名士之乡”

“‘人才+资本’的模式很适合绍兴,这也是绍兴接下去人才工作的重点,做得好,绍兴经济能在此起跳。”徐晓光介绍,绍兴拥有77家上市企业,数量列全国地级市第三位。怎么把民营企业、民间资本的作用发挥起来,绍兴在加强完善创业投融资体系。

目前,绍兴已组建海邦人才基金等13个人才创业创新基金和2家人才服务银行,积极组织人才企业与资本对接。21家人才企业获得融资突破30亿元,49家人才创业企业及个人获得银行贷款超3亿元。日前,第二期5亿元的人才发展基金已全面启动实施。

在借力发展上,绍兴培育集成电路、高端生物医药两大“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承接杭州、宁波乃至上海的产业辐射。过去三年,新兴产业在绍兴不断壮大。

绍兴市人力社保局局长黄奇凡介绍,为了更精准地发力,绍兴市梳理了重点发展的十大现代制造业集群的人才需求,从调研结果来看,十大产业集群领域从业人员至少还有2.1万人的缺口,特别是集成电路集群人力资源发展仍存在较大空间。

为“填补”缺口,绍兴将聚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缺少顶尖的高校,可能会成为绍兴短期内弥补不了的短板,为此,我们将加快建设一批与产业相匹配的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院,由此集优集智;另一方面,绍兴将着力打造新时代的‘名士之乡’,厚重的历史文化是绍兴最具辨识度的底色,也将是绍兴引才工作中不可多得的竞争软实力。”徐晓光说。


24小时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