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长三角谈数字化时,在关注什么?

3/31/22澎湃

“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改革”成为沪苏浙皖《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同频”词,打造“数字长三角”成为长三角成员间的共同目标,数字化成为新热潮。

“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改革”成为沪苏浙皖《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同频”词,打造“数字长三角”成为长三角成员间的共同目标,数字化成为新热潮。与此同时,今年《政府工作报告》3次提到“数字化”,3次提到“互联网”,2次提到“数字经济”,数字化、数字经济、工业互联网等概念多次被一起提及,在众多政策文件及媒体报告中几个概念存在较大交叉,那么这几个概念是什么关系又有何异同?什么又才是数字化?

数字化是指将信息转换成数字(便于电脑处理,通常是二进制)格式的过程,数字化在政策层面被认为是继信息化阶段之后的新发展阶段,中国自21世纪以来经历了信息化起步、电子商务发展与信息化建设深化发展以及数字化发展共三个阶段。
21世纪初期,国家层面发布系列关于加快信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加大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而推动软件产业以及电子商务等产业发展。2007年以后,中国进入了电子商务发展与信息化建设深入阶段,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围绕政府信息公开、文化资源共享等领域展开,大力推行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这一阶段较上一阶段技术有所提升精进。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指出中国将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自此中国进入数字化发展新阶段,数字化在初期主要围绕“互联网+制造业”以及“互联网+政务”两方面展开,数字化随后延伸至创意产业,长三角涌现多种数字赋能长三角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创新实践,诸如长三角地区携手开通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区域电子证照互认等。立足于国内政策语境,数字化与数字经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转型、数字治理等概念密不可分。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将数字经济界定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由此可见数字经济涵盖范围较广,长三角数字经济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长三角数字经济规模占全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约为28%,其中数字产业化占比达26%,产业数字化占比达74%。
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是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主动选择,其中数字产业化是指数据要素的产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在数字产业化领域,合肥数字产业在长三角地区较为突出,合肥人工智能产业集群拥有科大讯飞、新华三等一批龙头企业,已经形成龙头有效引领、科研强力支撑的产业生态体系,成为全国AI产业开放性创新平台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产业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先进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使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发展。《2020长三角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指出在产业数字化方面,苏州、上海、宁波抢占工业互联网“新高地”,加快推动传统产业链转型升级,2021年7月15日,长三角产业数字化创新中心启用,“数创中心”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旨在“引进培育产业数字化服务企业,赋能常熟千亿级产业带”。
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二者相辅相成,推动数字产业化能够为产业数字化发展提供数字技术、产品、服务、基础设施、相应解决方案以及完全依赖数字技术、数据要素的各类数字产品和服务,从而引领和推动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升级。
当谈到又一高频词“数字化转型”,除了涵盖产业数字化转型之外,现有研究多关注企业层面,将企业数字化转型定义为企业整合数字技术和业务管理流程,利用数字技术,把企业各要素、各环节全部数字化,从而推动业务流程、生产方式重组变革的过程。长三角三省一市已形成企业数字化转型合作机制,2021年4月20日,“长三角企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启动,提供水平评估、转型建设指南、数字化转型工具集、转型解决方案、智能检测、标识解析服务和高端智库等公共服务,助推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数字经济是数字化的高阶经济形式,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中产业部分相辅相成的孪生概念,而数字化转型则更多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等方面,而以上概念的实现均依赖于不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和基础设施建设。
同济大学国家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石建勋在采访中表示,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生产要素进行改造、整合、提升,将大大促进传统生产要素优化配置、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实现生产力水平跨越式提升。数字化兼具转型视角和技术先进性,且涉及技术门类、行业众多,故概念较为宽泛,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政策文件上传下达的效力,要实现数字技术场景创新从“多点开花”到“集中连片”,需要深入关注分支模块的具体发展状况和技术瓶颈,逐个击破。


24小时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