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杭州召开,会上颁发“浙江制造天工鼎”。绍兴市及越城区、上虞区、新昌县再度成功夺鼎,诸暨市首次夺鼎。绍兴一举夺得五鼎,数量仅次于宁波,居全省第二。

诸暨浣江实验室空天共性技术研究中心科研人员调试机械臂
日前,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杭州召开,会上颁发“浙江制造天工鼎”。绍兴市及越城区、上虞区、新昌县再度成功夺鼎,诸暨市首次夺鼎。绍兴一举夺得五鼎,数量仅次于宁波,居全省第二。
古有天工开物,今看浙江造“鼎”。“浙江制造天工鼎”代表着浙江制造业的最高荣誉,主要有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和工作评价四个考核维度。今年是浙江第五年召开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了加快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课题,堪称全省制造业的一次“华山论剑”。
在这场各地各显神通的全省夺鼎竞赛中,绍兴何以脱颖而出?
走实工业之路
5月21日,我国首颗商业红外气象卫星“星环号·南信大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这颗卫星由嵊州企业——浙江蔚星空间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
在绍兴这片充满朝气的创业热土上,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众多像蔚星科技这样的新质生产力企业正在加速起势。
“浙江制造天工鼎”背面印着一行字: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久经工业文明浸润的绍兴,早已将工业融入城市发展的血脉。近年来,绍兴市高度重视“4151”先进制造强市建设,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居全省第二。
在转型升级方面,绍兴加快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成功创建海峡两岸数字产业合作区,酒缸、染缸、酱缸等传统产业破旧立新,芯片、药片、刀片电池等新兴产业加速壮大。此外,绍兴还蝉联国务院工业转型升级督查激励,为全省唯一。
在集群发展方面,绍兴市累计入选“浙江制造”省级特色产业集群4个核心区、3个协同区,上虞氟精细化工、新昌滚动轴承产业集群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作为牵头地市争创环杭州湾模拟芯片和功率器件、纺织产业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腾笼换鸟”方面,绍兴印染化工“跨域整合”共腾退土地1万余亩,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空间要素保障,打造产业发展沃土。目前已经成功吸引比亚迪车轨芯片、卫蓝新能源、翠科机械、铱太科技等新兴企业入驻。
锚定科技创新
制造业发展的根本在于创新,这也是绍兴制造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绍兴坚持“创新驱动+数智赋能”融合提质,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近3年,绍兴研发投入强度从2.65%增长到3.01%,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面为90.3%、规上工业企业研发强度为4.1%,均居全省第一。截至2023年底,绍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81.2%,居全省第一方阵;累计建成省级智能工厂66家、“未来工厂”7家、国家智能工厂4家。
仅今年3月份,柯桥区某生产光伏电池片的百亿级项目所在公司的研发投入就占主营业务收入的近30%。大手笔科研投入锻造了核心竞争力,该项目产品TOPCon太阳能电池片210R系列可将光电转换效率提升至26.4%以上,业内领先。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点燃创新强引擎,最有效的是平台赋能,最需要的是人才活力。
在平台创新加速推进方面,绍兴已布局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引导支持企业培育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6家(全省第4)、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36家(全省第3)。
在人才资源加速集聚方面,绍兴拥有12所本专科院校,集聚人才总量达47.6万人,2023年新入选国家重点人才项目数量蝉联全省第一,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93人。
多种资源要素相辅相成、协同发力,联动效应不断叠加,激发出更深层次的化学反应。由诸暨市政府、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浣江实验室,目前已孵化了16家极具爆发力的科技型企业,并引进了一大批高端人才,承担了31个横向科研合作项目,赋能诸暨航空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绍兴越城区设立了科创引智母基金、集成电路母基金、“415X”产业集群专项基金各100亿元。这三大百亿级产业母基金,将为重点企业、项目高质量发展积蓄动能,全方位赋能新兴产业发展。
做优营商环境
初夏的五月,位于滨海新区的绍兴高登柏泰生物医美产业新材料项目施工现场,机械轰鸣。据悉,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从落户协议签订到拿地开工,不到两个月。
滨海新区提供了“管家式全链条”服务,尤其在项目开工初期,帮助解决了供电问题,加快了建设步伐。
今年以来,滨海新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出“项目签约提前跑”“项目土地公告加速跑”“项目土地摘牌冲刺跑”新“三跑”增值服务模式。得益于新“三跑”服务的助力,截至一季度末,滨海新区已有7个拿地产业项目领取了施工许可证并开工,完成全年目标的35%。
滨海的新“三跑”服务,正是绍兴市坚持“机制创新+增值服务”联动提效的典型实践,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围绕提升产业链安全水平,绍兴市持续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行动,开展部省联动“工业智治”地市试点,打造工业城市名片。
围绕开展产业链精准合作,绍兴市组织开展“十链百场万企”等产业链对接活动,累计举办十余场,参加企业1580家,对接订单53.6亿元,对接项目75个,对接专业人才204人。
围绕优化增值式服务供给,绍兴市注重产业链布局政策链,制定出台“4151”专项政策以及集成电路等专项政策,去年兑现政策资金20.5亿元,兑现率132.1%。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提升,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绍兴市新增上市公司6家,累计达到100家,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