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都市圈迸发创新的洪荒之力

6/15/18杭州日报

摘要:杭州都市圈在哪里?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用一个十年来回答。

杭州都市圈在哪里?这个问题可能需要用一个十年来回答。十年之前,她是停留在浙江地图版面上的一个“构想”:34585平方公里,2000多万人,以杭州市区为极核,杭州市域为主体,湖州、嘉兴、绍兴三市市区为副中心,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等杭州相邻六县(市)为紧密层,联动湖州、嘉兴、绍兴市域——摊开地图,四座城市紧密相接……

十年之后,她被称作长三角的“金南翼”,综合竞争力居中国18个都市圈第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121.6亿元,占浙江省比重近47%,第三产占GDP比重超50%……

从无到有,从籍籍无名直至国内标杆,十年间,这里的每一次蜕变都围绕着一个词——创新。

从独树一帜的专委会机制,到打破行政区划的“八共”合作理念;从区域合作研究成果频频面世,到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试点热土……在这里,每一次创新之举都在接受最热切的考量,也愈来愈多地成为国内多个都市圈效仿共推的模式。

她是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的“实验区”

遥想十年之前,始于一张“白纸”的区域融合、抱团发展并不容易。

为此,杭州都市圈创新提出了“体制共创、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的“八共”合作理念,同时运用独有的“协商+统筹”模式,打开了不同行政区域现实合作的可能性。

在“协商+统筹”模式下,杭州都市圈率先建立了以市长联席会议决策机制、政府秘书长会议协商机制、协调会办公室议事机制,专业委员会项目合作机制为框架的杭州都市圈建设政府协调机制。

其中,专委会机制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十二五”期间,杭州都市圈先后启动了规划、产业、旅游、交通、环保、宣传等15个专业委员会,每一个专委会的成员,都由四座城市某一领域的相关职能部门或专业机构的负责人组成。此外,还建立了工商、民政、科技、教育等8个联席会议制度,16个行业协会联席会议制度及专家咨询委员会等。

在杭州都市圈合作发展协调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看来:“专委会的模式串珠成链和联席会议制度的常态化,十年来办成不少事。”

例如交通专委会一次次的专题讨论,先后加速推进了杭州绕城公路西复线、杭绍台、杭绍甬高速等跨区域重大项目的进程;环保专委会多次联合执法,解决了萧绍边界永兴河水质污染等多起跨界污染纠纷;旅游专委会的密集对接和创意合作,让浙江的旅游产业抱团走向全国和世界……

机制创新始于理论研究,“十二五”时期,杭州都市圈理论研究的步伐同样迅速,先后牵头完成了“幸福圈”研究、新型城镇化研究、长三角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课题,为更进一步的发展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共赢是区域合作最理想的状态和最终目的,而机遇正在悄然而至。

2016年5月,不断发展壮大的杭州都市圈被集体列入国务院“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之中,基于十年来的积极创新,杭州都市圈势必迎来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发展空间。

她是打破行政区划坚冰的“先行区”

对城市而言,都市圈的发展壮大意味着资源互补、经济发展、开放融合。而对居于此的百姓们而言,突破行政区划的民生合作项目,则进一步放大了同城效应无限的“幸福感”。

杭州上塘高架一路向北,经杭宁高速行驶不到半小时,山水小城德清就出现在了眼前。2008年,全国首条城际公交K588率先开通,敲开了杭州都市圈突破行政区划合作的大门。

一条城际公交线、一张市民卡、一条绕城高速……折射出杭州都市圈正从“经济先行圈”向“生活幸福圈”迈进。

“十二五”时期,杭州都市圈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投资达3000亿元,形成了以杭州为中心,以城际高速、高速环路、城际轨道交通为骨架,干线公路网及城市间常规公交线网为补充,覆盖整个都市经济圈县级以上节点的“高铁半小时交通圈”“高速一小时交通圈”。

在“交通先行”的带动下,杭州都市圈步入全方位深层次的联动发展阶段。“十二五”期间,杭州都市圈围绕“打好发展牌、打好服务牌、打好民生牌”的要求,先后实施了250余个合作项目,推动各领域的一体化建设。

在医疗方面,目前杭州与都市圈133家医疗机构联网对接,实时结算参保人员近180万人次;在环境保护方面,建立了钱塘江、苕溪、太湖三大流域的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在教育方面,推广名校集团化、建立跨区域多元化教育合作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共享也已成为共识……

在“八共”理念的引领下,从早期的产业转移,到临杭经济区的建设,再到如今教育、医疗、金融等资源的互动,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创新发展合作项目,提高开放水平、提升融合度,成了杭州都市圈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共识。

她是承接改革深化试点的“先锋区”

2014年,经国家发改委批准, 杭州都市圈正式成为全国首个以都市圈经济转型升级的综合改革试点。

一时间,改革深化创新的大旗在这里翩然挥舞。

浙北小城德清承接国家、省市42项改革示范试点、湖州积极创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嘉兴推进国家新型城市化综合改革、绍兴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诸暨市扩大民间资本进入社会领域改革试点、海宁率先推进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

“杭州都市圈城市和节点县(市)成为浙江省改革创新试点项目最多、先行先试积极性最高、改革创新参与度最深、各项改革试点进展成效最好的区域。”杭州都市圈规划专委会相关负责人如是评价杭州都市圈的改革创新工作。

如其所说,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落户杭州的背景下,改革创新成为杭州都市圈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这里,先行探索的亮色正在绘成全新发展图景。

创新,体现于这里对风口与机遇的把握。

2015年起,浙江提出特色小镇的转型发展思路,力求以产业集聚激发转型动力。在这一模式创新中,杭州都市圈无疑走在了前列。

在杭州,基金小镇、梦想小镇、云栖小镇等已成为浙江特色小镇名扬全国的典范。再如绍兴诸暨的袜艺小镇、嘉兴海宁的皮革时尚小镇、湖州的丝绸小镇等,均已成为浙江传统产业转型的主要代表。

创新,体现于这里对发展方式与节奏的灵活转变。

去年,湖州市德清县洛舍镇砂村20亩村级集体土地40年使用权经过拍卖,最终以1150万元出让,成为全国第一宗农地拍卖入市案例,堪称农村土地流转方面的“破冰”之举。一年多来,德清也在集体建设用地出让、土地估值、增值收益分配、抵押权能实现等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供给,得到了财政部及国土资源部肯定。

创新,还体现于这里降低准入门槛推动社会发展的一次次努力。

绍兴诸暨是浙江确定的全省扩大民间资本进入社会领域改革试点。在民营资本准入方面,去年浙江海亮教育集团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成为民营资本投资教育上市第一股。除教育层面,该市还将改革扩大到了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通过吸引民间资本,建立起多渠道汇聚社会资本的融资机制。

24小时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