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机制彰显杭州都市圈长远眼光

6/15/18杭州日报

摘要:“包容和联动式发展”是G20杭州峰会的重点议题。

“包容和联动式发展”是G20杭州峰会的重点议题。经济增长要包容和联动,可持续发展的福祉要共享。

而这,也是杭州都市圈发展至今的重要共识。

自杭州都市圈启动建设以来,包容机制一直贯穿于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个城市之间。也正因此,一批紧邻杭州的临杭工业园区不断开建,一批杭州的产业项目也不断向都市圈范围扩散,经济、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包容机制,使杭州都市圈成为浙江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块。就在此前召开的第八届杭州都市圈市长联席会议上,湖州、嘉兴、绍兴纷纷表示,将主动承接杭州“两会”“两区”的溢出效应。

包容机制为德清率先建设临杭工业园破冰

“走出去的门,好像半开半掩着。”在十年前的一场对杭招商会上,一位受邀的杭州籍官员一出席,立即引起了一些杭资企业家的回避。

对企业而言,更棘手的是,“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用地也开始紧张,产品成本上涨了10%。”杭州“恒丰皮革”的企业创始人杨宝庆回忆。

不仅如此,“去‘隔壁邻居’家‘挖墙脚’多少有些顾虑。”时任德清县发改委对外经济发展科科长褚海膺直言,当时政策并不明朗,来杭州招商低调而谨慎。更直接的顾虑是,“杭州的产业,为什么要让给别的城市?”

包容机制成为彼时破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001年,一份“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政协提案成为德清政协会议上的焦点,德清应紧紧抓住城市化机遇,主动融入杭州都市圈,积极参与产业分工,主动接受辐射。

次年,还有些犹豫的杨宝庆先迈出了一步,将生产厂区从杭州搬到了德清经济开发区。

2003年1月,德清大胆提出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战略。9月,辟出了一条“临杭工业带”,专门面向杭州,实行“零距离”招商引资。

就在这一年,杭州市政府也召开了会议,明确接轨上海、扩大开放、推进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建设。

这为杭州与德清突破跨行政区域融合提供了机会。也为杭州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提供了思路。

政策突破之后,融合步步加快。以德清为例,现如今,每年有超20亿元杭资投资德清,落地杭资企业已达到576家。杭州的产业,也得以逐渐实现“退二转三”的跨越。

杭州都市圈这扇“半掩着的门”,因为包容机制,得以率先打开了。

包容机制为诸暨实施“北承南接”提供更大平台

如今,“半掩着的门”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开放了。

2016年4月的第一天,时任绍兴市委常委、诸暨市委书记张晓强在调研“北承南接”时强调,“全面融入杭州、金义两个都市区,打破行政壁垒,破除传统思维,再创诸暨发展新优势。”

对此,这位曾在德清率先敲开杭州都市圈大门的一把手再次提出,“积极谋划建设临杭产业园,更加准确地把握杭州产业外溢转移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主动推动功能对接和优势互补,加快成为科技辐射和中高端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争取把临杭产业园打造成‘北承南接’的桥头堡和大平台。”

这与当年德清融入杭州都市圈的战略不谋而合。而这,同样需要包容机制的破冰。

眼下,诸暨已经做出了姿态。

8月15日,诸暨市政府与省海港集团正式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投资开发诸暨港区城郊作业区和诸暨港区店口作业区。这为杭州企业的中转贸易提供了新的契机。

“店口与杭州萧山仅一座金浦桥之隔,从区位优势来看,实施‘北承南接’战略,店口必须首当其冲成为桥头堡。”诸暨店口镇党委书记方维炯表示,店口镇将计划一期腾出1100亩空间打造一个主导产业突出、集群优势明显的千亿级临杭产业园。

“目前,诸暨已经将临杭的地区作为承接杭州产业转移的平台,而杭州的关联企业也逐渐向诸暨转移。如果任何一方觉得,这是自己的东西,就不可能促成这样的发展局面。”在浙江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看来,包容机制为杭州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包容机制为杭州都市圈提升竞争力

包容机制,同时也为杭州都市圈内的城市提升了竞争力。

最直观的就是“浙商回归”。

“海宁对我们特别是我们这种外地人、温州人、在外地创业的支持力度特别大,创业氛围特别好。”安正时尚集团董事长郑安政投资了10亿元在海宁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公司总部也从上海迁回了海宁。预计项目全部投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25亿元。

这只是海宁众多“浙商回归”的一个缩影。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5年,海宁全市共引进“浙商回归”重大项目523个,累计省外到位资金195.41亿元。

对于杭州而言,“浙商回归”更有力度。今年1月至6月,杭州浙商回归引进项目483个,到位资金382.76亿元。同期,杭州引进重大项目11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80个,包括两个20亿元以上项目。

“杭州的吸引力,不仅仅在增长快,也在于转型快。”杭州安徽商会会长,亚瓦新材科技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士成坦言,企业的每一次转型,都能在杭州找到“落脚点”。

就整个杭州都市圈而言,“浙商回归”项目已经遍地开花。2015年度嘉兴全年“浙商回归”到位资金346亿元,引进综合性总部项目12个。截至今年4月,湖州也累计引进浙(湖)商回归项目490个,省外到位资金733.18亿元。2012至2015年增速分别为39.1%、25.6%和33.9%。

“‘浙商回归’的投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活力和包容性上。”徐剑锋分析,杭州都市圈的经济活力,“很大程度得益于政策和制度的包容度上。”

按照《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总体要求,“十三五”期间杭州都市圈将建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板块、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国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先行区和浙江创业创新核心区。

24小时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