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田间地头务农“一身泥”到“流水线”的车间、厂房劳作,杭州黔东南州东西部扶贫协作不仅帮当地人转变了“靠山吃山,傍水吃水”的传统思想,还搭建了政府、企业、劳务公司三位一体的协作平台,在打开贫困户就业局面的同时,也让当地的脱贫致富更有底气。
“从家里走走就过来了,一天干不到八小时,能挣几十块!”近日,“扶贫协作西部行”采访团一行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采访,在县城北安置点“思源社区家门就业站”的食用菌削菇车间上班的村民李仁香开心地告诉记者。
从田间地头务农“一身泥”到“流水线”的车间、厂房劳作,杭州黔东南州东西部扶贫协作不仅帮当地人转变了“靠山吃山,傍水吃水”的传统思想,还搭建了政府、企业、劳务公司三位一体的协作平台,在打开贫困户就业局面的同时,也让当地的脱贫致富更有底气。
搬迁群众家门口实现“一户一就业”
去年,剑河县利用杭州对口帮扶资金近2400万元建设了南高和五岔两个食用菌示范基地。为了照顾易地移民搬迁小区无法输出又无力就业的困难人员,剑河县直接把食用菌扶贫车间搬进了移民新区,让搬迁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这些贫困户刚刚从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搬迁出来,最紧要的就是就业问题,他们‘搬得出’,我们就有义务帮他们‘稳得住’,还要‘能致富’。” 挂职剑河县委常委、副县长的杭州淳安县干部姚伟明表示。目前,在剑河“社区家门就业站”已建成2个,安置了101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0人,每人月平均收入2000余元。
记者在削菇车间看到,一张张整齐排放的木桌四周围坐着附近安置小区的搬迁户,每个人面前摆放着几个塑料筐。他们一只手转动菌棒,一只手用小刀快速削去表面的泥土和老皮。“如果起得早,每天还有班车接送我们到工厂,这里收入更高,差不多每天八十多块。”李仁香告诉记者。
李仁香说的“工厂”,是贵州剑荣菌业有限公司所在地,也是剑河县的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为大力发展“一县一业” 食用菌产业,剑河县引进剑荣菌业作为龙头企业,同时在乡镇建立了恒温智能大棚、加工厂和冷链运输仓库物流,不仅有力有效支撑产业发展,更能够帮助解决5000余人的就业问题。“仅在该产业园上班的贫困户,就有120人左右。”姚伟明告诉记者。
“订单式”培训构建精准劳务输出纽带
在家门口就业站上班的,大多是老人、妇女,而对于那些“有能力走得出去”的贫困人口,姚伟明等杭州挂职干部则探索出了“政府+企业+经纪人+打工者”新模式。
去年8月,由杭州市淳安县牵线,剑河引入浙江新联外包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参与东西部劳务协作。
与以往企业“坐等”应聘者上门不同,“作为企业和打工者的中介,企业的招工需求发出后,我们就会马上派人到村里和贫困户谈,摸清每个人的基本情况和就业意愿。” 浙江新联外包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剑河办事处主任陈诚介绍,“之后,再到劳动力集中的乡镇、村组织招聘会,更加精准、高效。”去年剑河举办劳务招聘会21场,提供杭州就业岗位16380个,实现剑河籍人员在杭州就业116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576人。
此外,对于部分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不足、就业意愿缺乏的问题,剑河还联合新联公司针对部分杭州企业需求缺口大的岗位,为贫困户提供更为精准的“订单式”培训。
“根据企业提出的需求,包括所需技能和人才数量等,进行培训后,学员毕业就能直接到相应企业就业。”姚伟明表示,这种模式既能解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实现供需的“无缝衔接”,又能让学员就业无忧。
今年春节刚过完,首批“订单式”的叉车工培训班里,40名贫困劳动力在杭州千岛湖顺利结业,并在杭企业实现就业。在农夫山泉(淳安茶园)有限公司上班的剑河籍叉车工孙师傅感慨颇多:“幸亏当时跟家人坚持来杭州打工,包吃包住,收入比原来增加了不说,最重要的是学到了本事,以后到哪儿都不怕找不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