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百舸争流,奋楫者先。钱塘江北岸的海宁,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刷新着改革的速度与力度,不断开拓着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钱塘江北岸的海宁,勇立时代潮头,不断刷新着改革的速度与力度,不断开拓着发展的深度与广度。
回望过去数十载,海宁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融杭范本,在区域大交通、产业大平台、民生大发展上全面融入了杭州都市圈。
在“大湾区”时代即将来临之际,海宁正积极谋篇布局,在绿水青山基础上,以大花园标准建设大景区,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和谐。
杭州都市圈区域融合的模范生
海宁于上世纪90年代提出“接轨杭州”思路,2001年启动实施“接沪融杭”战略。2007年,海宁成立“接沪融杭领导小组办公室”。
自2011年以来,更是将“融杭接沪”作为全市战略重点之一,每年制定“融杭接沪”和扩大区域合作工作要点,主动接受沪杭大都市辐射,初步形成了产业、平台、政府、民生“四位一体”的接轨模式,如实现公共交通卡、医保卡的互通使用等,海宁与沪杭城市之间的互动更加便利顺畅。
2016年海宁出台的“十三五”规划中,“接沪融杭”已改为“融杭接沪”,并列入海宁未来5年发展的五大战略的第二位。
在海宁市发展和改革局制订的《海宁市融杭接沪“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海宁未来城市定位:杭州城市区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紧抓杭州‘两区两会’契机,深度融入杭州地铁走廊、钱塘江走廊,加快步入轨交同城时代,推进一体化功能布局,加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力争实现无缝对接,使海宁成为杭州城市区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数载的融杭岁月中,海宁逐渐铺就了一条融杭黄金路,成为杭州都市圈区域融合的模范生。
产业大平台融杭区域合作典范
钱塘江的波澜壮阔,让世人感叹潮水的凶猛。而在钱塘江畔,海宁人勇立潮头的精神,更令人赞美。
上个世纪80年代,海宁高新区还是一片滩涂地,勇敢的海宁人在这里围垦造田,硬生生建起了一座新城,之后数年间更是成为杭企向外落脚的第一站。
2003年,海宁市政府和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合作协议,海宁在接壤区块与下沙进行深度合作,这种打破行政藩篱的区域间合作模式,成为区域合作的典范被津津乐道。
更重要的是,海宁高新区成为海宁重要的融杭产业平台,八成以上是杭州企业,娃哈哈、诚信包装、西子重工等一批杭州企业相继落户。
海宁市委书记朱建军多次到高新区调研,他表示,高新区是海宁连接杭州的重要节点,要成为融杭新桥梁,努力打造比杭州更好的环境和平台,承接更多科技创新型、工业型、对后续发展促进强的企业和人才项目落户高新区。
有了海宁高新区的成功经验,海宁市与杭州余杭区再次联姻,签订了区域战略合作开发协议。
战略合作开发区域位于海宁市许村镇,规划用地2200亩,总投资80亿元,定位以产业为主,打造产业互联网、时尚、电商三大产业园区,着力把战略合作开发区域再次打造成为全省都市经济圈发展的样板和典范。
区域大交通迈入连杭轻轨时代
交通对一个区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清晨的阳光洒向杭州湾北岸,海宁尖山新区渐渐露出轮廓,几十年前,这里只是尖山脚下的一片汪洋。
2013年7月19日嘉绍大桥通车变成通衢,杭州湾上形成了第二个跨海的交通闭合圈,尖山新区也一跃成为钱塘江以北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
在嘉绍大桥通车前,尖山新区三面靠海,当时只有一条硖尖公路向外连通,属于交通“盲肠”区域。
嘉绍大桥的通车,交通“末端”摇身变成“通途”,到上海港、宁波港、乍浦港等港口,虹桥、浦东、萧山等机场的时间都大幅缩短,提升了尖山新区区位优势,也给尖山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红利,进入了“大桥经济时代”。
火车一响,黄金万两。
老海宁人对于老沪杭铁路有着深刻的印象,这条海宁人争取到的铁路,给海宁带来了百年的兴旺。
如今,杭海城际铁路的全面开工,让海宁人的“轻轨时代”近在眼前。
更为可喜的是,2016年12月,杭州都市经济圈综合交通“十三五”规划编制大纲通过,其规划建设的“杭州三环”将海宁囊括在区域范围内,海宁将成为大杭州的一个重要节点。
新的时间、新的空间、新的起点,海宁与杭州的时空距离缩短的同时,也正在重新塑造海宁的发展。
在交通建设上,海宁全域与杭州全方位对接。目前,海宁已拥有沪杭、杭浦、杭州绕城东线、钱江通道、嘉绍高速等5条高速公路,每天分别有27趟高铁通往杭州、57趟高铁通往上海。
天顺路与临平人民大道、启潮路与文海北路、聆涛路与之江东路等实现对接,促进两地无缝对接。
多条入杭城际公交线路先后投入运行,海宁至萧山机场直达班线开通。
一条条融入杭州都市圈的黄金通道,使海宁与杭州的距离正在渐渐缩短。
民生大发展居民生活同城化
2017年9月,浙江大学海宁国际校区迎来了新一届学生,浙大海宁国际校区今年共招生397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143名、本科生234名,学校本硕博层次齐全、生源结构国际化的办学格局日渐成型。
此外,包括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在内的名校已经入驻鹃湖。世界知名高等学府间所形成的朋友圈,所带来的信息技术、大健康、新材料“三驾马车”,将成为未来海宁产业升级的创新加速器。
依托浙大海宁国际校区这个平台,杭海城际铁路这条输送线,鹃湖与西湖真正拥抱在了一起,鹃湖之畔正在崛起一座集人才、教育、资本、环境的科技新城和创新高地。
目前,海宁还在推进居民生活同城化,加大与沪杭的医保互联互通力度,推进跨省异地就医平台建设。目前,海宁5家县级医院与省城杭州的9家三甲医院合作办医。如在海宁第三人民医院基础上,正式成立浙江省人民医院海宁医院;海宁市中医院与省立同德医院合作签约,增挂“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海宁分院”牌子。
此外,海宁还借杭州亚运会契机以及海宁市较为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打造国际、国内运动赛事重点城市,按照亚运会要求,改造提升市级(或相关)体育场馆设施,加快建设市全民健身中心,提高体育赛事承办能力。加强体育产业信息交流,促进体育场馆设施开放共享。
转型升级承载大湾区红利
奔竞不息、勇立潮头。
钱塘江连着杭州湾,“鹃湖牵手西湖”,海宁正在顺势而为主动融入“大湾区”。
在海宁市委十四届19次常委扩大会议上,海宁提出要全力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全面融入省党代会提出的“大湾区”发展战略,以建设“大都市”、“大花园”的理念高起点谋划海宁发展。
海宁用大胸怀、大视野、大思路,深入实施“融杭接沪”战略,真正实现与沪杭大都市在发展中共舞,主动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大格局,保持“融杭接沪”的战略定力。
杭州“拥江发展”,海宁面临“前所未有的定位”,拥抱“大湾区”对海宁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蕴含着规划转型的迫切需要。
综观世界湾区经济发展,除了经济总量巨大外,又非常具有创新活力,有着明显的“头脑经济”特征。拥抱“大湾区”,海宁也在全力培育新兴增长极,向着“头脑经济”转型。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融入杭州都市圈和杭州湾“大湾区”建设,提升海宁自身的创新能力,实现转型发展,2016年12月,海宁市十四次党代会正式提出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鹃湖国际科技城。
鹃湖国际科技城位于海宁市区东部城市组团,规划面积23.3平方公里。目标通过5年形成初步规模,通过10年基本完成主要产业集聚。
据了解,鹃湖国际科技城的定位将是海宁的“硅谷”,这里将大力吸引国际产业技术转移拓展,打造成为吸引沪杭及长三角人才的新高地,承接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平台,海宁创新发展的主引擎。
协同发展也是“大湾区”成败的关键,嘉兴为了借力沪杭两大城市的创新大势,推动创新发展,提出建设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得到了上海、杭州的积极响应,这也是上海积极响应“大湾区”建设以来,取得的一个重大成果。
G60沪杭高速嘉兴段,东起嘉善,西至海宁,在G60科创走廊中,海宁也获得了承载沪杭两地科创成果的机遇。
“鹃湖牵手西湖”,海宁在“大湾区”的区块之中,不仅起着连接区域发展的作用,也获得了“大湾区”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