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专委会:十年共护绿水青山

6/15/18杭州日报

摘要: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没有国界,没有省界,更没有城界,涉及整个区域。

环境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没有国界,没有省界,更没有城界,涉及整个区域。各城市通过治理自己辖区内的污染还不足以解决整个污染问题,必须建立区域生态环境共保机制体制,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区域环境保护一体化,就是让各子区域在发展经济、开展环境保护时,不仅要考虑本区域的环境问题,还要自觉考虑相关区域环境问题,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来实现区域的共赢。

杭州都市圈内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城市地缘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区域内山水相连,河流互为上下游,风向互为上下风向,环境共轭性强,相互间的影响大。杭州都市圈四城市实施区域环保合作,更有利于提高区域环保的整体水平。因此环境共保是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重要依托,构建一体化的生态环境保障体系,是促进都市经济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

十年来,杭湖嘉绍四城市围绕边界环境污染综合整治、边界环境联合执法、边界环境联合管理、环境保护联合宣传等方面持续开展都市圈环境共保工作,工作机制已逐步成熟和规范,在加强杭、湖、嘉、绍边界地区环境整治,推动解决一些共同面临的环保问题等方面已初见成效。现将杭州都市圈环境共保十年成果总结如下:

建章立制,建立健全环保合作组织机构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浙江省委、省政府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城市群建设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2007年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实施意见》,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城市联合组织编制了《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杭州都市经济圈的合作与发展,构建以杭州市区为极核,杭州市域为主体,湖州、嘉兴、绍兴三市市区为副中心,德清、安吉、海宁、桐乡、绍兴、诸暨等杭州相邻6县市为紧密层,联动湖州、嘉兴、绍兴市域的杭州都市经济圈,确立了规划共绘、交通共联、市场共构、产业共兴、品牌共推、环境共建、社会共享的工作思路。

正是在此背景下,2008年,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协商一致,自愿组成了跨区域环境保护合作发展协调机构——杭州都市经济圈环保专业委员会,正式启动杭州都市圈环境共保合作工作,在区域环境共保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环保专业委员会邀请了省环保厅领导及有关处室负责人担任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以充分发挥作用,得到省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环保专业委员会组成成员中,从专委会委员到各工作小组负责人,均为所在单位(处室)的一把手负责人。环保专业委员会以章程的形式明确了专委会组织机构、主要职责、工作机制等若干重要事项;通过下设的日常办公、环境共保规划编制、边界联合执法、环境保护联合宣传、边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5个工作小组开展各项环境共保工作;此外,环保专业委员会还确立了例会制度、环境保护信息交流制度、边界建设项目联合管理制度、区域边界环境联合执法制度、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等多项工作制度,以制度为依托,逐步建立健全共保工作机制。为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参与性和责任感,四城市每年轮流作为执行主任,不断推进都市圈环保合作。

2008年至今,环保专业委员会已成功运作了10个年头,杭州都市圈工作也进入了深化发展阶段。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四城市环保部门以环保专业委员会为区域环境共保的载体,以跨区域、跨边界重大环境问题为重点,开展环保合作年度项目,完善工作机制,推进了杭州都市圈环境保护的合作与发展,实现了环境共建共保共享,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探索城市间环境保护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实践经验。

规划引领,编制规划签订协议

1、编制《杭州都市经济圈环境共保规划》

为加快杭州都市经济圈一体化进程,协调解决杭湖嘉绍地区跨区域、跨流域的重大环境问题,维护区域流域生态安全,形成共同治理生态环境的局面,发挥杭州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杭湖嘉绍地区环境保护事业加快发展,实现四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构建杭州都市经济圈环境保护合作与发展框架,根据杭州都市经济圈市长联系会议精神和《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2008年环保专委会组织编制了《杭州都市经济圈环境共保规划》。并于2010年《杭州都市经济圈发展规划》获省政府批复后进行了修编,于2013年1月取得省环保厅的批复。

2、签订杭州都市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合作框架协议

为破解区域性大气雾霾污染问题,建立区域联动机制,2013年8月,杭湖嘉绍四市环保部门共同商定签订杭州都市圈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业大气污染治理等措施,协同治理固定源和移动源、高架源和低架源,充分发挥各城市优势,共同构建区域大气环境保护体系,推进杭州都市圈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联合执法,解决跨界环境污染纠纷问题

杭湖嘉绍四地环保局、监察支队多次联合开展执法行动,充分发挥边界联合执法机制统一协调、相互协作、快速高效的优势,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相互支持、共同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建立联合执法工作机制

创建一套制度,建立边界环境联合执法新机制。2008年9月,制定下发了《杭湖嘉绍边界环境联合执法工作制度》(杭都环〔2008〕12号),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程序以及案件处置模式,并确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应急预警制度、环境联合执法互动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等4项工作制度,同时还建立杭湖嘉绍联合执法联系网络,编印了《通信手册》。

创新一套模式,探索边界环境联合执法新思路。为解决边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置,互相推诿、互相打架的窘境,突破行政壁垒,对边界地区污染企业的实施有效监管,杭湖嘉绍边界联合执法小组积极正确引导,倡导企业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自愿接受两地环保的共同监督。2008年6月19日,萧绍边界重点排污企业环保工作会议在萧山召开。来自杭州和绍兴两地边界的21家重点排污企业的负责人共同签署了一份《倡议书》,倡议共建、共保共享优美的生态环境不受地界限制。

2008年开始,杭湖嘉绍边界环境污染联合执法小组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工作会议,总结上年度联合执法工作,探讨下年度联合执法重点,并每年制定《杭湖嘉绍边界环境联合执法行动方案》,部署指导全年联合执法工作。

2、全面提升联合执法绩效

2008以来,杭湖嘉绍边界联合执法小组共组织开展环境联合执法近30次,检查企业近600家次。先后成功处置了萧绍边界白羊川环境污染纠纷问题,余杭、德清边界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德清砂石船沉没柴油泄漏事件,余杭海宁上塘河跨界污染事件,萧绍边界永兴河水质污染事件等。协调联系诸暨、萧山调查跨界污染案件;联合黄山市环境监察支队对新安江上游来水即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循环经济园污水排放情况进行联合检查;针对萧绍边界卫浴企业废气扰民问题,萧绍两地环保部门对相关区域进行联合执法;联合德清县环保局查处某印染厂污泥违规倾倒案件,依法责令关停钱永春养猪场违规生猪养殖项目;跨市追击萧山瓜沥与绍兴柯桥边界非法倾倒化工废料案。迅速查清了杭州茂森生态治理有限公司在德清擅自倾倒污泥事件,跨地市伪造公章,冒用嘉兴德达资源循环利用有限公司等企业名义非法收取、转运电镀污泥等多起边界污染纠纷。

同时,联合执法小组针对地区特点开展各类专项执法行动,如饮用水源专项行动、危废专项行动等,有力维护了边界地区环境安全。通过各地密切协作,也及时解决了跨境污泥倾倒等棘手案件,全面提升了执法效能。

严格准入,推进边界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制度

四地环保部门不断完善和贯彻执行边界重大建设项目审批会商制度,按季度召开边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联席会议,进一步加大了边界建设项目联合管理力度,明确和完善杭州都市经济圈边界新建项目环境准入条件,推动了边界地区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

四地积极推进排污许可证“一证式”改革,相互沟通,信息共享,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总体目标,主要针对点源环境管理制度的制度整合与流程再造,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覆盖污染源建设、生产、关闭全过程的“一证式”管理模式,将排污许可证定位为政府环境监管的执法依据、企业环境行为的守法文书、公众环保监督的参与平台,使其成为有效改善环境质量的管理工具。

目前各地对跨界项目、边界三不管地带的建设项目等,正在积极探索研究加强合作,统一标准和尺度,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促进项目审批的效率和质量。

联合监测,促进区域环境管理能力

环保专委会建立了跨区域出境断面水质联合考核制度,每年组织开展对各区、县(市)主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情况进行联合考核。此外各交界节点地区也建立了联合监测机制。

与安徽联合监测千岛湖交界口断面。为科学评价上下游水环境质量,淳安积极与安徽省相关县市沟通,以交界断面水质监测为重点,共同建立科学、可定量的千岛湖上下游水质监测机制。一是监测点共设。经双方共同商定,在浙、皖交界口断面布设了9个环境监测点。同时,淳安还投入大量资金,在两省交界处建立了国内首个测量断面水量和浓度耦合的通量站,对安徽上游地区入湖污染物总量进行实时监测。二是标准共定。通过实行联合监测、同时采样,采用统一的监测方法、统一的监测标准和统一的质控要求,切实建立起上下游双方都认可的跨界断面水质监测数据。三是数据共享。上下游环境监测部门每月对跨界断面水质开展1次联合采样监测,5个工作日内完成数据交换比对,在每月25日前将数据上报国家环保部备案,并每半年对双方上报国家的数据进行交换,做到监测数据互通共享。

与嘉兴海宁、嘉兴桐乡、湖州德清等地有渡船桥、大麻、奉口、荷花坟、四通桥、武林头等6个交界断面。目前,联合监测的频率为每月一次,确保及时监测、及时通报、及时沟通。

萧山环境监测站会同柯桥区和诸暨市两地环境监测站联合对进化、萧山出口和金山村3个交界断面进行每月一次的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管理部门。2016年8月,浦阳江进化上游出现蓝藻现象,萧山、诸暨两地立即启动了应急监测预案,对进化、浦阳点位进行联合监测,为两地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联动应急,推进边界区域环境污染纠纷处置

杭州与黄山市、宣城市建立边界区域市级环境污染纠纷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2015年4月,在湖州市召开浙皖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工作协调会议,与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签订了跨界环境污染纠纷处置和应急联动协议,并印发文件。除此以外,杭州的淳安县与歙县、休宁县,临安市与歙县、宁国市,也陆续建立相应联动工作机制;余杭区与海宁市建立余杭-海宁环境联保联动工作机制,以上机制的建立,为都市区域联防联控环境共保,提供了有力保障。防联控,推动区域重大活动协同联动

四地市环保局强化沟通,积极争取支持,推进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整治工作,联合做好2016年杭州G20峰会,嘉兴的互联网大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2016年,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省(市)严格按照保障方案,全面落实G20峰会环境质量保障措施,协同开展污染减排。面对极度不利的气象条件和严峻的保障形势,争取环保部和省指挥部的大力支持,协调环保部及时启动VOCs和细微颗粒物“两大应急预案”,上海、江苏等周边省(市)快速响应,积极、快速、严格实施VOCs减排及细颗粒物减排“两大应急保障措施”,进一步加大力度,积极做好峰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

环境共治,统一污染整治标准

按照浙江省有关部署要求,杭湖嘉绍大力推进重点行业VOC整治,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等工作。都市圈四地城市积极统一标准,强化落实工作责任,切实抓好整治提升工作。同时严格执法倒逼,加强政策激励,强化协调联动,形成整治提升的强大合力,不断规范重污染高耗能行业。

杭州加强与嘉兴海宁方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联保联动工作机制。在去年,统一行动,共同实施临平城东与海宁交界地区的温室甲鱼养殖污染整治,已对温室甲鱼养殖全部实施关停,有效改善了该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饮水共保,积极推进东苕溪饮用水源保护工作

东苕溪奉口段是余杭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而在对岸德清县三合乡一带,同样这一段水域属于多功能区。由于水功能区划定位不一,历史上这条河段的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杭湖上下游沟通合作,多部门联动配合,共同努力协调解决跨界水源地问题。2013年6月《苕溪14#、15#水功能区水环境功能区调整方案可行性报告》获省环保厅、省水利厅联合批复。通过对东苕溪奉口段水环境功能区进行调整,将其统一划分为饮用水源保护区,从源头消除奉口段4个水厂取水口的安全隐患。

为进一步深化东苕溪饮用水源保护工作,余杭区与德清县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完成了《东苕溪饮用水源地长期保护实施方案》编制,并与德清县合作开污染源排查整治,推动苕溪污染源整治,共同磋商德清304复线跨饮用水源建设问题,完善连接余杭和德清的北窑坞大桥交通警示标志设置,共同维护了东苕溪饮用水源安全。

联合宣传,营造环境共保浓厚氛围

以环保联合宣传为推手,采取省市新闻媒体联合宣传、环保剧巡回演出、共保重要事项的及时报道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生态环保宣传活动,努力营造环境共保的浓厚氛围。每年有计划有组织的联合省级及四地市媒体开展系列宣传报道工作,在杭湖嘉绍四地巡回演出环保戏剧;推出了面向世博会“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系列宣传;连续开展了多届“杭湖嘉绍环保行”大型新闻联合采访宣传活动,对嘉兴、绍兴、杭州、湖州四地环保工作进行采访宣传,内容涉及大气治理、河道清洁、工业废水整治、排污权交易、环保科技运用、生态农业建设等等,记录杭湖嘉绍四地生态环保建设中一路涌现的先进典型和亮点工程。

杭州都市圈环保专委会主任、杭州市环保局局长胡伟曾在《杭州日报》专门做了题为《联动发展打造绿色生态都市圈》的专访,围绕 “十二五”期间杭州都市圈在环保方面取得了的建设成就,《杭州都市经济圈环境共保规划》和《杭州都市圈大气联防联控合作框架协议》取得的成果,杭州都市圈在环保方面的发展思路和“十三五”期间建设目标接受媒体采访。在《杭州日报》头版刊登《杭州都市圈:构建跨区域环境保护体系》重点介绍了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杭州在环境保护上,特别是大气治理上所取得的成效。在《杭州日报》刊发《加强杭州都市圈水环境与大气环境联防联控,环保专委会:携手共护绿水青山》专版报道。

30多家媒体沿着湖州—嘉兴—杭州—绍兴四地路线深入基层,采访团实地采访了20多个转型升级与生态发展的村镇、企业样本。新华社、中新社、解放日报、浙江日报等中央、长三角、省级媒体,香港商报等境外媒体,中国经济导报、中国环保报等专业媒体,以及澎湃新闻、浙江新闻APP、杭州发布等新媒体与政务发布,人民网、浙江在线等网络媒体报道30余篇。采访行结束后推出《聚焦杭州都市圈》手册书籍,全面展示本次采访行活动的风采以及都市圈的建设成果。

十年环境共保取得了丰硕成果,环保专委会将在杭州都市圈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勇挑重担,奋勇前行,为持续改善杭州都市圈的环境质量贡献力量。

(环保专委会供稿)


24小时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