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优做强都市圈金融产业。在都市圈内大力发展银行业、非银金融、互联网金融、私募金融、其他新兴金融产业。
成果:都市圈金融服务业发展趋于一体化
一是各金融机构在都市圈内交叉布设分支机构。其中杭州本土金融机构杭州银行在嘉兴、湖州、绍兴新设分支行11家,杭州联合银行在湖州安吉、嘉兴海宁新设分支行2家,财通证券在嘉兴、湖州、绍兴新设营业网点20余家;南浔银行、湖商村镇银行在杭州各新设分支机行2家;嘉兴银行、南浔银行、湖商村镇银行、绍兴银行除本土外,在都市圈其它市域新设分支机构40余家。其它保险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资产管理机构等也在都市圈内互相广泛布设。二是金融系统提供金融服务同城化程度加深。都市圈内各银行柜面实现通存通兑,手机银行、手机证券广泛普及,提供的传统存款、贷款、结算、保险、证券等传统服务延伸至城乡各个环节,票据交换业务、银行卡、POS机、ATM、金融IC卡系统同城化,群众结算、理财更为便利。随着新金融业的迅猛发展,都市圈内居民接触到支付宝等先进金融服务基本保持同步。三是都市圈地方金融服务、风险监测防范趋于一体化。杭州都市圈金融专业委员会形成定期不定期会晤机制,共同合作谋划杭州都市圈金融合作思路,推进互联网金融整治、非法集资等,初步构建起都市圈风险防范监测预警体系,这些机制在金融保障杭州G20峰会、处置地方金融风险过程中,都发挥了较好作用。杭州市举办了拟上市企业董事会秘书培训班,其中第52、53期参训200多家企业中,嘉兴、湖州、绍兴三市都市圈企业达到41家。此外,还举办了全球区块链金融峰会、全球私募基金峰会等等高端论坛峰会,辐射至整个都市圈区域。
都市圈金融整体发展平台已成功搭建。去年末,省市合作编制发布《钱塘江金融港湾发展规划》(浙发改规划〔2016〕840号),明确大钱塘江金融港湾规划范围除钱江新城和钱江世纪城核心区外,还包括杭州市下城区、拱墅区、余杭区以及临安市等杭州全市范围,嘉兴市南湖区、海宁市、桐乡市等相关区县市,同时沿江下溯杭州湾,把嘉兴、绍兴的等城市的重点金融集聚区域一并纳入,形成核心区和若干金融集聚区“1+X”的空间布局,并按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优势地位的财富管理中心和新金融创新中心的目标、特色化发展的功能定位,进一步规划各功能区的定位和核心业态。目前,浙江省、杭州市相关配套保障实施政策均已制定发布,“1+X”金融政策扶持体系不断建立健全,从而为都市圈内地市发展金融业起到了较好的“发动机”和引领示范作用。
都市圈金融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一是四地市联动推金融改革。杭州积极充分利用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建设契机,推进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试点和个人贸易外汇管理改革试点,新一轮重点支持跨境电商发展8条新政在全国现行先试。嘉兴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市科技专营支行总数达到9家实现了县域全覆盖,对科技企业贷款361笔、余额7.95亿元。湖州积极推进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创建,创新开发了 “环保贷”、“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等一批绿色金融产品,设立了100亿规模的绿色专项贷款。绍兴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全国试点,深化“银税”互动试点。二是基金小镇异军突起。截至2016年末,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拱墅区运河财富小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萧山区湘湖金融小镇、富阳黄公望金融小镇等5个金融小镇已集聚各类金融服务机构2000余家,管理资产规模突破7000亿元。嘉兴南湖“基金小镇”累计集聚投资管理机构348家,管理资金规模1300多亿元。湖州建立了德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长兴南太湖资本广场、湖州开发区南太湖现代金融产业园等一批集聚平台,集聚各类金融机构1300多家,管理资金规模1100亿元。三是私募基金业发展迅猛。都市圈私募基金业在省内占据核心地位。其中杭州市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登记的备案私募基金管理人达839家,备案基金2401支,管理规模2539.32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9.0%、58.5%和36.4%,国内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四是新金融业领跑全国。其中杭州蚂蚁金服、网易、挖财、浙商银行等4个单位(全省共5个)当选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首届理事会理事单位,挖财网设立国内互联网金融领域首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五是金融创新奖产品在都市圈内广泛推广。如桐庐农商行2013年推出的“合家乐”幸福养老贷款、安吉农商行2013年推出“社会养老保险贷款”、德清农商行2015年推出“安享贷”新型养老保险贷款、上虞农商行2011年推出“养老保险费”补缴专项贷款、诸暨农商行2014年推出“养老保险金贷款”等创新产品,在都市圈范围内均得到了有效推广。
以杭州为中心,嘉兴、湖州、绍兴协同发展的都市圈金融布局日渐明晰。杭州依托浙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定位为长三角南翼区域性金融中心,重点发展各类总部级金融机构、金融要素交易平台。截至2016年末,杭州全市共集聚有各类银证保持牌金融机构459家,其中分行级以上银行机构50家,省级以上保险机构81家,此外集聚了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浙江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杭州产权交易所、浙江东海商品交易中心等主要5家省内交易平台,以及蚂蚁金服、挖财等一批互联网金融机构总部,各主要金融机构均向都市圈内各区县市延伸布局、发展业务。嘉兴、湖州、绍兴也都形成了行业门类较为齐全、层次布局较为完整、所有制成分较为多元、外资开放程度有所提升的金融业态发展格局,成为都市圈金融业的副中心,与杭州共同构成了“中心突出、多点开花”的发展格局。
都市圈金融业发展规模国内居前。经过十年的共同努力,杭州都市圈金融业发展水平、规模和竞争力在省内领先,各主要金融业指标占比突出。截至2016年末,都市圈金融业增加值1628亿元,占到全省的53.4%,高出GDP占比6.58个百分点;本外币存款余额51222亿元,占到全省的51.4%;本外币贷款余额40367亿元,占到全省的49.4%;上市公司家数209家,占到全省的63.3%;证券交易额、期货交易额、保费收入额、中基协备案私募管理资产规模均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最近发布的第八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显示,杭州金融中心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6,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仅次于上海。
展望:全力推进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
做优做强都市圈金融产业。在都市圈内大力发展银行业、非银金融、互联网金融、私募金融、其他新兴金融产业。支持金融机构跨区域布局,巩固以杭州为中心,嘉兴、湖州、绍兴为副中心的都市圈金融布局,在浙江省、全国发挥较强的影响力。深化都市圈多层次资本市场一体化发展。合力做好都市圈内企业上市培育挂牌服务,鼓励优质企业开展兼并重组。
全力推进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加紧建设钱江新城和钱江世纪城核心区,以及杭州山南基金小镇、嘉兴南湖小镇等金融集聚区(金融小镇),加大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形成“1+X”空间布局的金融发展格局。同时加大宣传力度,积极举办高端论坛峰会,努力将都市圈成功打造成为财富管理和新金融创新中心。
继续支持四地市联动推金融改革创新。支持杭州推进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试点和个人贸易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嘉兴推进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湖州推进绿色金融改革试验区创建、绍兴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着力发展普惠金融,在都市圈范围内继续推广金融创新奖获奖金融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加大互联网金融工作力度。
扩大都市圈金融一体化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22年亚运会”为契机,强化都市圈金融专业委员会的沟通协作机制,推进都市圈金融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金融服务和金融风险防范处置,形成区域内联动配合的地方金融管理与服务格局。
(杭州市金融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