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都市圈四兄弟齐心协力一起跑

6/19/18杭州日报

摘要:改革开放初期,在浙江大地曾涌现出许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典型人物。

改革开放初期,在浙江大地曾涌现出许多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典型人物,值得深入分析的经济现象,将这些人和事见诸报端的经典名作曾在全国引发强烈反响,成为改革进程中一座座具有标志意义的里程碑。

30多年后,再次面临深改关键时期,那些经典报道中的人和事,对今天的改革有哪些启示意义?在经济环境、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当下,杭州都市圈正在书写怎样具有新时代意义的改革之举?《杭州日报》推出“回眸经典看名城”系列报道,回眸经典,解读当下。



【经典回眸】

1984年6月12日,《经济日报》以“本报讯”的形式发布会议信息,向全国征集论文,讨论的中心内容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从当月中旬开始,向全国广大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广泛征集论文,吹响了莫干山会议的集结号。论文入选作者作为正式代表应邀出席全国性会议——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史称“莫干山会议”。如何推进价格改革?如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如何实施政企分开,打破行政区划,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一系列当时尖锐的改革问题在会上被充分讨论,标志着中青年经济学家崛起并开始影响中国的发展。

古人云:三十为一世,而道也更。

在经济处于新常态的当下,30余年前,德清莫干山上那场激情澎湃的会议,至今还被人惦念与怀想。

1984年6月,一群风华正茂的中青年学者在此地百家争鸣,这场会议被描述为推进经济变革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同样是6月,莫干山镇一幢幢老别墅里偶尔传来游人的嬉笑声。那些影响后世的尖锐观点、争论之声,已被携裹着历史尘埃的莫干山风,吹散在寂静的山谷里。

那场会议的共识,深深影响着中国几十年来的经济发展。而德清乃至杭州湾大地则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精神遗产”——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与改革勇气。

在主动适应新常态与引领新常态的当下,那场会议的远见卓识,如灯塔般,指引着杭、湖、嘉、绍四座兄弟城市,拉起手来,爬坡过坎,一起奔跑!

于杭州而言,都市圈是杭州创新空间的扩散层;于都市圈而言,杭州是发挥极核作用的龙头城市;于整个浙江而言,杭州都市圈是杭州带动整个浙江转型升级的中间体系,层层放大的“加力器”。

走出莫干山

市场的手推着“破冰”,主动承接杭州的溢出效应

1984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份,价格双轨制、金融体制改革等议题,在莫干山会议上引发轰轰烈烈的争论。

“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被提出后,在各种热点议题的讨论声中,如一枚小石子投入卷着浪花的大海,并未泛起多少涟漪,却意外地被脚下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记住,一点点试探着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寻找发展空间……

本世纪初,杭州城北杭印路上一家名为“恒丰皮革”的企业开始遭遇“成长的烦恼”。“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用地也开始紧张,产品成本上涨了10%。”创始人杨宝庆回忆。

这时候,同样遭遇发展瓶颈的企业纷纷开始往临安、桐庐等杭州县区转移。“主城区可以腾出空间发展新兴产业,在‘自家’地盘里腾挪并不影响经济总量。”在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看来,杭州“退二进三”之际,这一产业转移模式并非没有隐忧。“杭州下辖这些区县处于上游,从生态角度看,按规律一些产业应该往钱塘江下游转移。”

与此同时,湖州的德清,嘉兴的桐乡、海宁等周边区县(市)早已“蠢蠢欲动”。“去‘隔壁邻居’家‘挖墙脚’多少有些顾虑。”时任德清县发改委对外经济发展科科长褚海膺回忆,当时政策并不明朗,德清来杭州招商低调而谨慎。“几乎不直接与有关部门对接,一般都是自己组织。”

记不得是哪场会,也记不清有多少企业参展,有一个细节十多年后依旧令褚海膺印象深刻。一场对杭招商会上,一位受邀的杭州籍官员一出席,立即引起了一些杭资企业家的自觉回避。“走出去的门,好像半开半掩着。”

2001年,一份“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的政协提案,给德清全县上下带来不小震动,被列为“一号提案”。

递交提案的时任德清县行政服务中心主任章永康表示,德清应紧紧抓住城市化机遇,主动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积极参与产业分工,主动接受辐射。

此举给杨宝庆吃了颗“定心丸”,次年,这位企业家做了个大胆的决定——把生产厂区搬到了德清经济开发区,同时更名为“泰普森”。

几个月后,杭宁高速公路浙江段全线通车。“城北到德清才20分钟,比到武林广场还快!”杨宝庆至今仍记得,望着100多亩的新厂区时的兴奋劲儿。

在这个“暗潮涌动”的年代,杨宝庆算是头个吃螃蟹的杭资企业家。“那时,看的人比来的人多。”

“这里成本更低,市场的手在推动着;但是,前景如何,行政的手又挡着。”这是很多企业家的共同困惑。

“需要全方位开发城市多种经济功能,不能依靠行政力量组织,只有依靠市场机制……”直到这时,人们发现,莫干山会议提出有关城市发展的结论,极富远见。

2003年1月,德清县委、县政府积极顺应市场需求,大胆提出实施“开放带动、接轨沪杭”的世纪战略。

同年9月,德清正式宣布,辟出了一条“临杭工业带”,专门面向杭州,实行“零距离”招商引资。

从此,这座与杭州接壤的北部小城,终于敞开了大门,走出莫干山。

融入都市圈

树立大杭州理念,在社会与市场层面引导产业转移

十多年前,德清率先向杭州抛来绣球,背后的底气源于长三角区域合作骤然升温,其火热程度不亚于当今的“京津冀”。

但在当时,区域一体化概念并未被完全普及。“区域融合发展,是否会影响地方利益?”“企业跑出去了,经济总量怎么办?”……在垂直的地方行政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融合发展”与“一城做大”观念的博弈曾令多地徘徊。

2003年3月21日,从杭州的省府路开出一支车队,驶向上海。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率领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对上海展开两天的学习考察,此行拉开了三省市高层频繁互访的序幕,2003年因此被视为“长三角元年”。

同年5月,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的若干意见》,12月,《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通过专家评审。

“整个局面打开了。”同行的陈建军用“会多,课题多”来形容长三角的火热程度,多次调研令其印象深刻。“嘉兴北边很多楼盘都卖给了上海,到了南边海宁、桐乡,对接杭州的感觉就出来了。”

嘉兴区域融合碎片化的意愿,同样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尽管嘉兴接轨上海的积极性很高,“承接上海转移的企业几乎没有。”在海宁,截至去年已有400多家杭资企业投资700多亿元。

“这与沪浙经济模式不同有关,上海国企与外企居多,浙江则以民营企业为主。”陈建军分析。

2007年,杭州以西湖为圆心,以约180公里为半径画了一个无形的圈——杭州都市经济圈(后更名为杭州都市圈),率先践行莫干山会议“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的论断。从此,杭、湖、嘉、绍四城市,开启抱团发展的全新历程。

“有了这个圈,去德清,也还是大杭州嘛!”当年与杨宝庆一起徘徊的企业,纷纷坚定信念,“瀚镪科技”、“鼎力机械”、“天堂伞业”等600多家杭资企业落户德清。

都市经济圈并未从行政层面上推动产业转移,但却树立了一种大杭州理念。“在社会与市场层面上引导产业转移,实现城市资源优势互补,实实在在推动了非杭州市域的相邻节点县的融杭进程。”杭州都市圈协调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拥抱城市群

县域经济亟需转型升级,杭州带动周边县市创新发展

近日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5》显示,浙江发展潜力百强县(市)数量最多,达到26个,占据县域经济的“头牌”位置,德清、海宁、桐乡、安吉、诸暨等县市纷纷入围。

这与陈建军的一份研究报告不谋而合:浙江省14个工业大县,13个就分布在杭州湾产业带,集聚在杭州、宁波两大中心城市周围。

“经济再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均等化发展不可能了,今后在偏远地区几乎不会冒出工业强县。”陈建军分析,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制造业必须依托中心城市的服务业获得发展空间,“某种意义上说县域经济已经过时了。”

杭州周边县市早已“闻风而动”,今年浙江省“两会”期间,德清、海宁、桐乡等县市长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不约而同地提出要实现县域经济向城市群经济转型。

浙江素来以“强县经济”驰名,“百强县”数量连续多年冠居全国。此番集体转型背后,反映的是以草根创业、民营企业、块状经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特点的“浙江模式”逐渐遭遇瓶颈。

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相关人士表示,随着县域经济在资源配置、整合能力方面出现局限,如金融、技术、人才和市场、土地等问题已逐渐暴露。

何以破局?唯有创新。“中心城市在转型升级中的带动作用,主要凸显在创新方面。”杭州的创新优势非常明显,聚集了阿里系、浙大系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天堂硅谷”之美誉。

以落户德清的长三角金融后台基地为例,目前已吸引省城杭州的10多家金融后台机构入驻。在德清科技新城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章伟忠看来,这一基地成为德清抢占信息经济制高点的新引擎,推动杭州都市圈金融产业链分工。

作为最早一批“跨域”发展的杭资企业“泰普森”,受益于区域资源的优势互补,不仅成为国内生产户外休闲产品的龙头,还在美国、德国等地建立了销售渠道,连续3年出口额居湖州市第一。

如今,杭州的创新带动效应也已开始释放。去年传来利好消息,经国家发改委批复,杭州都市圈正式成为全国首个以都市圈经济转型升级的综合改革试点,这标志着杭州都市圈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先行先试的改革效应如何放大?杭州都市圈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表示,转型升级的特点是要素高度集聚,当前最稀缺的要素是人才。“若论GDP,宁波等城市与杭州差距并不大,但是论人才,杭州在全省遥遥领先。”

日前,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前来浙江时考察了杭州高新企业“海康威视”,并指出要创新驱动和爱护人才。

从今年一季度统计数据来看,转型升级已初显成效,杭州都市圈三产比重首超二产,已然成为区域“首位经济”,区域协同进入“后工业化”新时代,莫干山会议“中心城市论”逐渐在杭州地区形成样本。

接轨长三角

四座兄弟城市抱团接轨,是杭州都市圈发展一大创举

2007年,德清提出的“接轨沪杭”战略,悄悄地转变为“接沪融杭”,一字之差,体现出德清对于区域融合的观念与战略的变化。“从此更为紧密地融入杭州。”德清经合办一位官员表示,德清在整个大杭州区域定位为“杭州北区,创业新城。”

2011年,杭州都市经济圈更名为杭州都市圈,递减两字,传递出这一非行政区划推动的组织中,杭州“中心城市的带动”已从产业共兴,到交通共联、市场共构、环境共保、品牌共推、社会共享等“八共”全面融合的转变。

而由杭州率先提出的“八共”这一理念,也已在全国都市圈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多个都市圈效仿共推的模式。”

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临杭经济园区的建设,再到如今教育、医疗、金融等资源的快速流动,标志着杭州都市圈已进入全面融合的新阶段。

根据《杭州都市圈发展规划》,今年将实现雏形粗具的目标。杭州都市圈协调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杭州都市圈要进一步强化集聚辐射功能,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推进产业分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培育集群式产业发展平台。

省委书记夏宝龙在杭州调研时就曾强调,要努力推动杭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在更高起点上发挥杭州在全省的龙头领跑作用。

长期致力于区域经济研究的陈建军分析,杭州在浙江省省域经济层面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于杭州而言,都市圈是杭州创新空间的扩散层;于都市圈而言,杭州是发挥极核作用的龙头城市;于整个浙江而言,杭州都市圈是杭州带动浙江转型升级的中间体系,层层放大的“加力器”。

在整个长三角格局中,有金南翼之称的杭州如何接轨中心城市?早在2003年长三角风起云涌之际,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提出的“八八战略”中,排在第2位的就是“接轨上海”。“构筑都市圈以小区融入大区,这比单个城市更有利。”由杭州提出以都市圈接轨上海的模式,从单座城市“单打独斗”变“整体抱团”,是都市圈发展的一大创举。

如今,杭、湖、嘉、绍四座兄弟城市已逐步显现“1+3”远大于“4”的集群聚合发展效应,杭州都市圈区域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六大都市圈中居首,不断提高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综合竞争力。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德清莫干山镇,黄郛东路两旁的梧桐依旧伸展着碧绿的枝桠。31年前的6月,在众多的经济热点争议声中,有那么一个“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的并不响亮的声音,久久回荡在杭州湾这片热土之上,不断地被探索着,践行着,“破冰”着……


24小时热门